陈子昂 (661—702),字伯玉,梓州射洪(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)人。初唐杰出诗人、古文运动的先驱都,被誉为“诗骨”、“唐之师祖”和“一代文宗”。因曾任右拾遗,后世称陈拾遗。他的诗一扫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,主张“兴寄”、“风骨”,开启了大唐一代诗风,对中国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陈子昂在诗歌发展史上的贡献,既有理论上的建树,又有创作上的成就。在《修竹篇序》 中,严词抨击了统治诗坛近五百年的形式主义诗风,主张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。著名的《感遇诗》三十八首,诗中或感怀身世,或讽谏朝政,风格高昂清峻,为历代诗评家所盛赞。陈子昂24岁中进士,得到武则天赏识,历任麟台正字、右拾遗等职。他“感时思报国”,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,屡次上书指陈时弊,不避权贵。陈子昂自知忠谏不能为时所用,于698年毅然辞官回乡。陈子昂归乡后第三年,被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下狱,在狱中忧愤而逝。